close

孫思邈重針灸,強調針灸與藥物結合。

《千金要方》 記載大量經外奇穴200餘個,最重要是以痛為俞的阿是穴,至今仍廣泛使用。日《醫心方》、韓《東醫寶鑒》均載有孫氏醫著針灸學內容

 

此時期尚未出現內科專著,只有《諸病源候論》的內科內容最豐富。

《諸病源候論》內科疾病27卷,內科病候達784條。

 

《千金翼方》將腳氣病分為“腫”、“腳氣攻心”等類型,指出用 穀白皮煮湯入粥可預防此病,採用豬肝、赤小豆、薏苡仁 、烏豆、大豆治療此病。

 

陳藏器著作詳述腳氣病臨床表現,並指出久食精白米是發生腳氣病的根本原因

 

甲骨文“育疾”是有關 婦女生育疾病 的 最早記載

戰國時已有專治婦女病的“帶下醫”

 

馬王堆出土醫書已有《胎產書》論及妊娠十月養胎法 。

à北齊徐之才繼承“十月養胎法”並增加脈養和方劑治療,被收錄在《千金要方》

 

《千金要方》將婦產一門列於卷首

à尤重孕婦衛生,載有藥方557個,灸法30餘條

à填補《巢氏病源》有論無治的缺陷

 

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各30卷

孫思邈所作,詳盡 記載唐以前主要醫學著作的醫論、醫方、診法、治法、食 養、導引等多種內容,堪稱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。

  1. 重視醫德修養,詳論醫德規範
  2. 唐以前醫方之大成:6500餘首,創分證列方的體例,每一證候先簡述醫論,再列對證醫方,便於檢索。
  3. 重視婦兒集病診治:婦兒病辟為專卷,列於首位
  4. 強調綜合療法:食治療法治療甲狀腺腫瘤與青光眼、夜盲,是世界醫學 史上創舉
  5. 對藥物學深入研究:《千金翼方》載藥 800多種,地黃生熟之分始於此時,後人尊稱“藥王”
  6. 倡導積極養生,強身長壽:反服石

 

王焘《外台秘要》唐代另一部總結性的醫學著作。全書共40卷

à被《新唐書》 贊為“世寶”

à幾乎包羅東漢~唐的全部方書,醫論多引 《諸病源候論》,其方多采《千金方》

 

王焘被譽為醫學文獻整理的“大師”(不是專業醫師)

 

《外台秘要》具體成就:

  1. 整理和保存大量古代醫學文獻

à《四庫全書提要》評:古書益多散佚,為賴王焘此編以存。保留《小品方》、《深師方》、《崔氏方》等亡佚方書內容。

  1. 蒐集整理推廣大量的民間單、驗方
  2. 對疾病認識和治療有新發展

à書中最早記述“消渴病..每發即小便 至甜”,比西方威爾斯1670年同樣的認識早700多年;另記 金針撥障術以治療白內障;首次記載觀察小便鑑別診斷黃疸病輕重預後

  • 唐後中醫以此為教科書,“不觀外台方,不讀千金論,則醫人所見不廣,用藥不神”,足見此書重要性。

 

現存 第一部 婦產專著 唐·昝殷《產寶》3卷,現傳本作《經效產寶》

à書中所載“四物散”方,通用婦科千餘年,成為婦科“聖藥”。

 

唐·《顱囟經》是現存最早的兒科專書

à最早提出小兒體質 屬“純陽”的學說

à首次記載用 烙法斷臍 預防 小兒臍風,是南宋創制“烙臍餅子”的基礎。

書中對小兒常見症狀描述甚詳,並已採用 鱉甲 治小兒骨蒸,療效良好。

 

外科遠在周代已獨立成科為瘍醫。

現存最早外科專書 龔慶宣 《劉涓子鬼遺方》

à“消補托”三法的確立奠定基礎。書中 癰疽辨膿法 至今仍然使用

唐太醫署設立瘡腫專業,培養專業外科醫師。 (因為受傷的人多)

 

隋唐兩代太醫署均設有按摩博士,獨立成為 專科

 

唐·藺道人  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 是 現存 第一部 骨傷科專著。

共1卷,主要論述骨折與關節脫臼的治 療,其骨折治療原則至今仍被骨科所用。

  • 具體成就:
  1. 系統紀錄骨折的治療常規
  2. 對骨折復位固定,提出“動靜結合”的原則
  3. 對肩關節脫位,首次採用“椅背復位法”,簡便 確效
  4. 書中收載40餘方,有外洗、外敷、內服等多種用法

à為後世傷科用藥奠定基礎

 

晉代已有兔唇修補術記載,可謂美容醫學肇端

唐太醫署 設立“耳目口齒”專業,專門培養五官科醫師,發明了汞合金補牙、金針拔障術治療白內障,還可割除贅疣胬肉、拔治倒睫、甚至補眼,產生大量五官科專書,但 均已亡佚

 

第一座 由 國家 舉辦的 正式醫學專科學校 是 唐高祖 武德七年(公元624年),在長安建立的”太醫署” 與現在醫 學院(校)的教育行政機構設置相類似。

 

唐·太醫署 分 醫科、針科、按摩科(含傷科)、咒禁科 四科

à在 醫科 中另分各專科有規定學習年限,如體療科7年、少小科5年、瘡腫科5年、耳目口齒 4年、角法3年。

 

規定必須先修《素問》、《甲乙經》、《脈經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等基礎課程,然後分科學習,月、季、年都有考試評核成績,並規定學習9年仍不及格者,即令退學。

 

  • 藏醫:

現存最早藏醫著作《月王藥診》

宇妥·元旦貢布(708~833年),著成《四部醫典》,標誌藏醫理論體系的形成。

à內蒙、青海少數民族有“不讀《四部醫典》, 不可為人醫”之說。

 

  • 文化交流:
  • 中朝交流:

西元541年,中=>朝,唐代輸出《素問》、《甲乙經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諸病源候論》、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

朝鮮醫學制度曾仿唐,設醫學,置醫博士,以中國醫書為教材

à用《素問》、《甲乙經》、《本草經》、《難經》教授學生。

 

朝=>中:

陶弘景《本草經集注》載朝鮮出產之 五味子、昆布、蕪荑 等

唐《新修本草》、《海藥本草》也載朝鮮品種 白附子、玄胡索 等藥。

《外台秘要》載治腳氣病“高麗老師方”

 

  • 中日交流:

日本仿唐制定醫藥職令“大寶律令·疾醫令 ”規定醫學生必修《素問》、《黃帝針經》、《明 堂脈訣》、《甲乙經》、《新修本草》等書。

 

鑒真和尚(“過海大師”) 赴日,後有《鑒上人秘方》,但已散佚,腳氣入腹方、訶黎勒丸尚可在《醫心方》中見到。

《大同類聚方》成書,該書藍本亦為中國醫書。

 

  • 中-東南亞交流:

《千金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也 收錄一些印度方藥和治法。

 

中-越交流,三國董奉曾到越南治療杜燮的重症(中 毒假死)。 越南也自漢代輸入薏苡仁,唐代傳入沉香、琥珀等 藥物。

 

  • 中-阿拉伯交流:

脈學10世紀傳入阿拉伯

à阿維森納《醫典》記載部分《脈經》脈象資料,也知道糖尿病患者尿甜,麻疹預後及水蛭吸毒法。

古代麻醉法也曾傳入阿拉伯

阿拉伯醫藥傳入乳香、沒藥、血竭、木香等多種藥 物。

arrow
arrow

    阿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